党群生活
武汉中学是以武汉这所英雄的城市命名的学校,1920年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等人创办,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三位党的“一大”代表。2020年正是武汉中学百年校庆之年,学校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创办之初董老题写的“朴、诚、勇、毅”校训,着力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百年来为国家培育了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
  • 武汉中学微信公众号
  • 学在武昌微信公众号

民主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党群生活 > 民主生活

团队共读

日期:2020年08月24日 11:45

——世界读书日访谈

4月26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武汉市教育工会、武汉市教育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喜迎军运,祝福祖国”为主题的教师读书大会,我校工会主席刘中华应邀代表武昌区参加大会,并通过访谈的形式介绍了武汉中学教师阅读活动的特色:团队共读——武汉中学学科主题阅读。以下是访谈内容:


主持人:武汉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教职工阅读方面的特色是什么?

刘中华:如果说以前我们侧重于校长赠书、教师个体阅读的话,那么最近几年,我开始致力于教师群体的阅读和写作推广,组建了基于学科组为单位的主题读写小团队。学科主题阅读主要遵循了四大常态行走方式:一是主题共读”,共读一本书;二是“主题共写”,撰写一篇教育叙事;三是“主题讲堂”,聆听一次主题讲座;四是“主题研究”,倡导每人寻找一个研究方向。

主持人:为什么想到推行这种学科小团队共读的形式?

刘中华:在我看来,阅读可以分为非专业阅读和专业阅读。非专业阅读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你喜欢小说,我喜欢散文,我读点励志的鸡汤,你瞥几眼花边新闻。这样的阅读,自然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确实算得上是件“私人”的事情。专业阅读则不然,在很多时候是读“有用”但自己未必喜欢的书。有些书,因为专业成长的需要,不管个人喜欢与否,都必须逼着自己读下去。也就是说,专业阅读在初期大多带点“苦读”的味道,属于需要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启动或者坚持下去,团队共读就显出了独特的优势。

主持人:共读的主题和书籍是怎样产生的?

刘中华: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学科组的教研活动,包括读书活动。大家就想:能不能把非专业的阅读和专业阅读结合起来,这样,读书既不至于漫无目的,又不至于枯燥乏味。于是,每个学科组就讨论形成了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学科主题。如物理组的《物理前沿科学》、历史组的《文明之海——地中海》、地理组的《地理学与生活》等。

选书是团队共读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书值得共读,都是一件十分考验团队智慧的事情。学科组在选书时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一般是在学期开始之前,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发布“荐书”公告,发动全体成员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同时,团队还会邀请教育名师学科组推荐图书。

荐书结束后,学科组长会把团队成员推荐的图书进行汇总,选出相对比较集中的10本书,再加上名师推荐的10本书,作为共读候选图书。然后通过网络投票的形式,选出前5名作为本学期的共读图书,其他的15本书则作为重点图书推荐给成员自由阅读。

选取的5本书一般会兼顾人文底蕴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会注重由易到难、从通俗到经典的阅读梯次。

主持人:主题阅读的理念是什么?你们是怎样体现这种理念的?

刘中华:学科主题阅读的核心理念是“深度拥有一本书”,追求阅读的深度、信度和效度。

大多数人渴望读书却又不知如何读书,或者说想读书却又坚持不下去,所以“领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共读图书确定后,管理人员就会在公布书目的同时,发布一个征集“领读人”的公告,公开选拔“一本书的领读专家”,为每一本书邀请到一位领读人。领读人确定以后,一本书的“共读”正式开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是“启动导读”。领读人在QQ群发布“启动导读”,对整本书进行系统介绍,并提供可操作的阅读方案,带领团队成员进入这本书的“初阅读”。“初阅读”主要以团队成员自主阅读为主,并在QQ群内随时交流心得和困惑,或向领读人提问,帮助自己完成阅读。

二是“问题导读”。领读人会结合“初阅读”的情况,列出有助于深度阅读的系列问题,发布“问题导读”,启动 “聚焦阅读”。团队成员则围绕领读人的问题进行反刍式“二次阅读”。

三是“线上书吧”。学科组通过QQ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由领读人主持对共读的书目进行深度交流,实现对一本书的“再阅读”。

怎样才算拥有一本书?只有把书读进心里,付诸行动里,生长在气质里,才算是真正拥有了一本书。所以,在读书活动结束后,学科组要求每位成员撰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并把读书的收获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必要的教育行动研究。

主持人:团队共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刘中华:获取力量:最主要是环境的力量。人是很容易服从于环境的,周围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你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环境带给人的影响力。而团队共读最起码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让你置身于一个阅读的环境之中,并在不自觉中走向阅读。当然,这只是团队共读最基本、最基础的力量。事实上,在团队中共同读一本书,还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力量:比如榜样的力量,在一个团队之中会有走得快的人,这些人可以影响着你加快步伐;比如同伴的力量,更多时候,一个人行走的勇气来源于同伴间的相互鼓励、监督,甚至是相互的“不服气”。

人大都有惰性,需要相互间的邀约。拿起一本书读不了几页,就不愿意再读,这就是惰性。大家一起去读一本书,就会多了抱团取暖的诗情,也有了你追我赶的画意。

形成能力:有人可能会说,阅读谁不会,只要是认识字,能从头到尾读下来,这不就是阅读吗?严格起来说,这不是阅读,充其量算是浏览。阅读不仅仅是可以识别文字,而是要从文字中读出独到的理解和感受。

我一直认为,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阅读的能力,阅读需要引领,需要培养。团队共读则可以给予成员能力上的支撑:一方面,团队共读一本书往往会有一位领读者,也就是由对这本书极具话语权的人带领大家一起读,这就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同一本书,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种理解,每人一种认识,每人一个观点,汇集起来就完全可以让一本书变得通透。这两点,是“一个人的阅读”所无法企及的。

在团队中耳濡目染的些阅读技巧,一点点沉淀成教师的阅读能力。一个人从无知到知之甚多,很多时候不是依靠倾盆灌入的方式获得,而是慢慢积攒、慢慢熏陶的结果。

走向专业:什么样的阅读才算是一个人的专业阅读呢?我觉得至少要有这么两点:一是要有自己的阅读架构,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可以读什么样的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二是要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如何去读一本书、一类书,如何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东西。

换句话说,一个走向专业阅读的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阅读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确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朝向,有着独立的选择和甄别,有着鲜明的个人喜好与坚守。但是,专业阅读的这种私有性质或者说品位,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与生俱来,需要一段漫长而合群的“共读”来培育。团队共读是帮助一个人形成阅读能力、走上专业阅读的“孵化器”。这或许就是教师团队共读的最大意义——引发一个人的专业阅读,让每一个人形成专业而私有的阅读品质。


主持人:武汉中学学科小团队共读推行效果如何?

 

刘中华:推行3年来,应该说,在个人成长、团队进步和学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去年的一次读书分享会上孙丽老师说:“我教了12年书,只读过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这一年,我读了12本书。112和121说明了什么?”

2017年语文组先后荣获“武昌区建功立业标兵岗”和武汉市“巾帼文明岗”。

2018年武昌区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选拔,我校陆优君、李季、陈思、李钊鹏、江黛、戴婷、侯帮锐等7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并参加了武昌区教育局党委组织的“成长在路上”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团队读书伴成长是他们最多的感悟。

2018年,武汉中学荣获武昌区职工书屋读书文化品牌创评一等奖和武汉市教育系统职工书屋示范点,为这所武汉市领航学校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