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武汉中学学本校园建设,落实教师“研学”工作,在课程教学处的统筹安排下,政治教研组按照学校“课例研究”要求,组织老师们“讲”、“听”、“研”、“思”,相互学习、交流、促进,反复磨课研课,实现教师们的自我成长与共同进步!
第一部分 课堂展示
11月19日,政治老师何虞清在高二(1)班进行了《正确认识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课例展示。整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生成知识。
首先,何老师邀请学生一起欣赏了河南卫视中秋节晚会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视频播放完毕,不少学生由衷的感叹“这也太美了吧”。何老师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洛神水赋》为何如此之美?为何该节目一出便立马火爆全网?基于此问题,班上的同学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引出了本堂课的关键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后,何老师又向学生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界定“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在互相探讨中给出答案后,何老师再进行补充。之后在让学生探讨“中华文化的产生”时,学生们的发言十分精彩,金句频出,展现出了该班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科素养。
最后,何老师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混剪视频,启发学生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中上完了整堂课。
第二部分 课后研讨
课例展示结束后,政治教研组的老师们齐聚在“智慧教室”,对何虞清老师的课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交流,杨定成校长亲临指导,课程教学处辛丽梅副主任进行组织记录。
首先由何虞清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与自评,她认为自己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但不足之处也在于由于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所以在一些问题上没能做到让学生充分探讨,略显仓促。
高二备课组长吴晓老师进行点评,吴晓老师首先肯定了何虞清老师对教材的分析、重难点的把握均比较合理,视频素材的选择也做到了贴近学生、贴近知识,同时做到了对学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随后,吴晓老师也切实地指出了该堂课的几点不足:对视频素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视频内容与知识点的连接还不够紧密,这些都体现在设问上,设问应该再精进一些;课堂整体结构尚好,但部分知识点的讲授顺序可做调整,使课堂结构更加优化;老师的讲授还可以再少一点,还可以让学生讨论的更充分一些,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生成知识。
王学平老师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这个知识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应该与“抗疫”相结合讲授,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直观。
祁丹老师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问题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应该多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更多的学生调动起来,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有表达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高,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师光山老师着重探讨了新旧教材在知识点上的异同,使政治组的老师们对新教材的认识更加深入。
刘凤英老师除了提醒何老师注意板书问题,并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选用视频等素材,如何把握课堂结构给了具体的建议。
杨定成校长进行总结发言。杨定成校长首先提出了做好课例研究的“三个一”,通过改进一节课,能够上好一类课,最后带好一批人。杨校长继续解释,改进这一节课只是起点,教研组的老师们提出了各种好的建议,如何吸收到位,如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就要做到磨课主题化,同样的课可以反复磨,但是每一次的主题都不一样,下一次就应该以“如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为主题,下下次就以“信息化手段”为主题,再下次可以以“学生完全的自主学习”为主题,在这样“同课多构”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用多种思路来做教学设计,进而把一堂课上到极致,教师的能力也逐渐提升了,还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避免变成“四不像“。杨校长还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与政治老师们一起研究了《哲学与文化》的单元框架,要求各位老师一定要按”新课改“的要求,做好大单元教学设计。
杨校长的发言高屋建瓴,给未来政治组的课例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通过课例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武汉中学政治组的教研工作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名师风采
刘裕宏,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曾任教于仙桃一中、武汉一中,现任武汉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讲课风趣、幽默,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整理学科知识体系,深受学生喜爱。
来源:课程教学处 政治教研组
撰文:何虞清
摄影:刘凤英
责编:陈思
审稿:李丹、辛丽梅、李钊鹏
运营支持:家长一百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