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具有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为推动武汉中学学本校园建设,让学校“姓学”,数学教研组联合校级名师工作室展开了“课例研究”活动。
01
第一部分 课堂展示
高一年级数学备课组长王敏老师组织组内老师讨论确定《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研究课例,王瑜老师进行课堂展示。在邓平老师的指导下,王瑜老师对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打磨,在高一(7)班进行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课例展示。
王老师在导入环节以旧引新,引导学生类比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和方法,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在问题探究环节,首先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给出了互为倒数的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对数函数图象的对称关系,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另外一组底数互为倒数的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底数对对数函数图象的影响;学生通过作图,对对数函数的图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底数大小对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影响?2.不同的底数对函数图象又有什么影响?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出函数的图象,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几何画板提供的图象支持下,同学们探究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观察,他们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按照研究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方法进行类比,并不断渗透指数和对数的关系,得出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使得学生理解类比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且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了深入的认识与学习。
在应用探究环节,王瑜老师设置了三组不同类型比较大小的例题,让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在引导学生归纳常用的方法后,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疑与思相结合,使得数学课堂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02
第二部分 课后研讨
数学教研组“课例研究”活动在四楼会议室进行,参与研课的有杨定成校长,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活动由教研组长戚国勇老师主持。
首先,邓平老师肯定了王瑜老师在时间分配和师生配合两方面的表现。王老师将整节课切分为问题引入、图象探究和图表归纳三个阶段,整堂课教学时间分配合理,课堂学习氛围轻松自然,学生与老师积极互动。同时,在比较大小这一重难点内容方面,设置了三类题目,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并且在讲解例题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走必要的“弯路”,在尝试错误中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少林老师从优点和待改进之处两方面进行了点评。王瑜老师以问题为引导,从指数函数的概念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使得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堂课的设计体现出阶梯性和发展性,教学重难点突出,数学思维与方法得以全面渗透。但是,应注意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杨银舟老师指出,王瑜老师在课堂的前五分钟节奏稍快,整节课的语速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速得当,在教学重难点、关键点等地方,适当降低语速,通过规范的数学语言给学生做好示范。王敏老师建议王瑜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板书的留存,帮助学生回顾和把握整堂课的重点。
最后,杨定成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课例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杨校长指出“磨课”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武汉中学的课例研究是通过“磨一个人”,实现“带一批人”的目标,在深度设计、展示、研讨中打造出武汉中学的教研特色。
名师简介
严少林,武汉中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武汉市市级先进班集体”。学生多人升入清北,多人次获得高考数学满分;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先后辅导180余位同学获国家奖,十次被评为“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员”。在《数理天地》,《高中数理化》,《中学生数理化》,《现代教育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40余篇。
数学教研组长简介
戚国勇,中共党员,2011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先后被评为武昌区教坛新秀,武昌区优秀青年教师,武昌区百优班主任,武昌区学科带头人,武汉中学优秀党员,武汉中学优秀教师。
END
来源:课程教学处 数学教研组
撰文:翟颖
摄影:熊敏荣、翟颖
责编:陈思
审稿:李丹、辛丽梅、李钊鹏